连年亏损的生物医药“独角兽”,复宏汉霖能否撑起267亿港元市值?
2019-09-24 15:32:34
  • 0
  • 0
  • 0

国产生物医药“独角兽”赴港上市一事,终于要落地了。

据新浪财经消息显示,复宏汉霖将于9月25日去港交所敲钟。事实上,对于港股上市的计划复宏汉霖早在去年12月便递交了申请资料,但根据之后港交所披露的信息,其已处于失效状态。今年7月,更新了上市申请,再过几天复宏汉霖的上市梦便真的可以实现了。

身为国内生物医药“独角兽”,复宏汉霖一直以来在生物类似药、创新药以及联合疗法上研究、开发与商业化进度都保持业内领先。今年以来,核心产品研发与商业化进程快速推进,赋予了复宏汉霖更高的价值。

上市前的发行配售也实现了超额认购,最终定为49.6港元的IPO发行价。在全球发售完成后,市值达到267.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43亿元。根据复星医药公告,在完成最后一轮融资后其估值折合人民币约200亿元。可以说,在资本市场收获了充足的信心。

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但并不意味着复宏汉霖今后的日子便可以高枕无忧。在国内生物药市场长期被国外几家大型药企占领的情况下,面对自身及行业难题,复宏汉霖会在上市后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吗?

复宏汉霖“单抗龙头”养成记

2010年成立于上海的复宏汉霖,一直以来专注于研发单克隆抗体药物,产品覆盖肿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目前已于市场推出生物类似药产品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即HLX01汉利康,该药物为美罗华生物类似药。

利妥昔单抗的原研药企是罗氏制药旗下的基因泰克公司,1997年由FDA(美国食药监局)批准,是世界首款治疗癌症的单克隆抗体。此前国内就只有上海罗氏制药的利妥昔单抗。

随着汉利康作为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的上市,或将打破原研药美罗华的垄断。对国产生物医药市场而言,也是一项重要的变革。在今年2月22日,复宏汉霖的汉利康获批上市后,随后被火速纳入医保范畴。除此之外,公司还自主研发20种以上候选生物药及多种肿瘤免疫联合疗法,成为国内当之无愧的“单抗龙头”企业。

至于为何会如此热衷于资本市场,很大一部分原因,或是因为医药行业需要不断的投入巨额研发费用来支撑其未来的创新发展。依据目前复宏汉霖在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内的地位,选择IPO或是一条很好的融资出路。

从当前超额认购的现象来看,资本市场对它很是看好,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它也符合了投资者对标的“市场占领”的要求。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医院不得采购两种以上相同通用名称的药物。这意味着在采购过程中,医院只会采购原研药及一种生物类似药。由于复宏汉霖的产品管线开发已经领先于国内绝大部分生物药企,这就注定了其能够获得扩大市场份额方面的先发优势。

随着原研药专利保护到期,国内生物类似药“黄金时代”的到来,IPO之后的复宏汉霖或将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必定存在激烈的竞争,而且就当前的复宏汉霖而言,自身还有诸多的短板。

赶赴资本市场 仍需直面重重挑战

医药研发行业本就存在“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行业特点,这也成为了行业内一众企业必须直面的难关。复宏汉霖虽然受到了投资者们的青睐,但却难掩业绩难看的事实。

1、业绩并不好看的背后 研发开支居高不下

据此前招股书显示,2016年至2018年8月,复宏汉霖分别实现收入3811万元、3391万元和0元,归母净利润均为负,分别为-7436.9万元、-2.59亿元、-2.74亿元。在复宏汉霖最新的资料集中显示,2017年复宏汉霖亏损3.84亿元,2018年亏损5.05亿元,2019年第一季度继续亏损1.58亿元。

业绩下滑,亏损进一步扩大的背后是居高不下的巨额研发成本。据公开财务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8月,公司研发开支总额分别为3.36亿元、6.36亿元和5.57亿元。其中,经确认的研发费用分别为0.89亿元、2.56亿元和2.13亿元。在其最新资料中显示,复宏汉霖在2017年和2018年的研发支出分别约2.57亿元、3.65亿元,2019年一季度为1亿元。

随着研发项目的增加,后期的成本投入或将是个无底洞。据悉,复宏汉霖另两大重磅产品阿达木单抗、注射用曲妥珠单抗已被纳入优先审评程序,其中注射用曲妥珠单抗还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的上市申请受理。在研究方面,复宏汉霖也建立了高效的一体化全球研发平台,公司分别在台北、上海及加州建立了三大研发中心,并组建了一支囊括239名资深雇员的国际化生物医药研发团队。规模持续扩大的背后,必定是巨额的研发成本。想在短期内快速扭亏为盈,恐怕会是一个难题。

2、“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等行业现象 令资金承压

医药研发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竞争对手均是国际巨头,从研发到临床、药监局审批到最终上市进行营销竞争,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据上观新闻报道,成立8年来,复宏汉霖已累计投入8亿多元研发经费。

生物类似药的开发到临床过程极其耗费资金,一般来说一个生物类似药产品从研发到上市成本都在亿元以上,公司丰富的管线意味着巨大的资金需求。例如公司HX002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物的3期国际多临床试验,光对照组的药物就花费3000万。

关键是在投入了巨额资金之后,仍需一个很长的周期才能让产品实现商业化,才能有资金回笼一说。回报周期长,资金承压,市场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如若出现药品研发失败的情况,对于资金和时间的损耗,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在漫长的研发周期内若没有足够的资金做支撑,也将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据其招股书显示,复宏汉霖自主开发的候选生物药有20多种。而目前能够实现商业化的也就只有汉利康这一产品。不得不说,随着项目和研发中心的拓展,研发周期长、回报周期不确定等行业因素,令复宏汉霖的在资金方面进一步承压。

3、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较高利润引得众多竞争者 未来“价格战”难避免

根据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7年中国生物类似药市场的销售收入约为人民币12 亿元,预计到2022年将增长至人民币169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0.9%。从体量来看,我国生物类似药目前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行业利润高,市场空间大。

行业所具有的高利润结合巨大的市场空间,引得众多参赛者争相追赶,来势汹汹。业内专家表示,目前生物类似药研发的成功率较高,仿制的技术较为成熟,技术壁垒并不是特别高,这也导致这些品类竞争蓝海期较短。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复宏汉霖、神州细胞工程、信达生物、百泰生物、嘉和生物、百奥泰、恒瑞医药、海正药业等在内的企业均有产品进入了3期临床试验阶段。这就意味着,其产品离上市只差临门一脚。届时,市场争夺战也将变得愈加激烈。

目前,美罗华和汉利康的对峙局面,已经初现价格战苗头。今年一季度,美罗华全球销售额16.94亿瑞士法郎,比去年同期下降3%。其中欧洲市场下降38%、日本市场下降30%、国际市场下降4%,而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仿制药的竞争导致。

汉利康在上市后已经主动降价过一次,从目前二者的定价定价情况来看,汉利康的定价约为美罗华的70%,但不排除美罗华继续压低售价以获得更多市场份额的可能。与原研药的竞争或许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未来多款国产妥昔单抗上市,激烈的“价格战”恐难避免。

顶着超200亿元的高估值 复宏汉霖IPO前路坦荡?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4年至2018年期间中国生物类似药市场规模在20亿元内,而随着原研药专利保护到期,国内生物类似药已迎来“黄金时代”。上文中提到多家企业的生物类似药已相继进入第3期的试验阶段,便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同时,预计2019年至2023年复合年增长率可达74.2%,2023年生物类似药市场规模可达259亿人民币,市场潜力可谓巨大。

上述报告还表示,复宏汉霖另两大接近商业化的重磅产品阿达木单抗、注射用曲妥珠单抗再加上汉利康,预计2020年在中国的总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167亿元。此外,据IPO早知道了解,复宏汉霖已陆续就HLX10与自有产品HLX04、HLX07等单抗以及化疗联用开展多项肿瘤免疫联合疗法,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多个临床研究。

行业巨大的市场前景,结合自身在药品方面的不断推陈出新,复宏汉霖IPO之后的发展具有足够的想象空间。但不得不注意的是,药品研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长期过程,也有失败的可能,这就意味着背后存在高风险。假如未来销售低于预期,回报率偏低,这也是市场有可能存在的一些不可控因素。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复宏汉霖众多的经营资金是通过外界的融资得来,虽然每次融资均比较顺利,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参与进来,投资者们也存在另外选标的可能,届时股价会不会承压,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再者,目前医药企业赴港上市先行者歌礼制药相较于14港元的发行价已跌去73%,百济神州港股最新股价较发行价也已跌去超26%。赴港上市的复宏汉霖能不能撑起200亿元的高估值暂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IPO后也将面临严峻的市场考验,新战场的斗争或许才刚刚开始。

​本文来源:港股研究社(公众号:ganggushe)http://ganggu.meigushe.com/—旨在帮助中国投资者理解世界,专注报道港股企业,对港股感兴趣的朋友赶紧关注我们。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